8-羟基喹啉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气体吸附性能
发表时间:2025-08-088-羟基喹啉(8-hydroxyquinoline,简称8-HQ)及其衍生物因具有强配位能力的O和N原子,是构建配位聚合物(CPs)或金属有机框架(MOFs)的理想配体,这类配位聚合物凭借其可控的孔结构、高比表面积及丰富的活性位点,在气体吸附与分离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以下从合成策略、气体吸附性能及构效关系展开详细分析:
一、8-羟基喹啉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策略
8-羟基喹啉基配体的设计与金属离子的选择是合成的核心,需兼顾配位键稳定性与孔结构调控。
1. 配体设计:功能化修饰与桥连能力强化
基础配体结构:8-羟基喹啉的结构为喹啉环的8位连有羟基(-OH),其中羟基O原子和喹啉环上的N原子可通过“O,N - 双齿”模式与金属离子配位,形成稳定的五元螯合环(如与Cu²⁺配位时键长Cu-O≈1.95Å,Cu-N≈2.05Å)。
功能化衍生:通过在喹啉环的2、5、6位引入取代基(如-COOH、-NH₂、-SO₃H或长链烷基),可调控配体的空间位阻、亲疏水性及桥连能力:
引入-COOH基团(如5-羧基-8-羟基喹啉)可增加配位位点(O,N,O-三齿),促进多维框架结构的形成;
引入长链烷基(如2-辛基-8-羟基喹啉)可增强框架的疏水性,改善对CO₂等极性气体的选择性吸附。
桥连配体辅助:当8-羟基喹啉衍生物为单齿或双齿配体时,可引入辅助桥连配体(如均苯三甲酸、4,4'-联吡啶),通过“主配体-金属-桥连配体”的协同作用构建多孔框架(例如,Cu²⁺与8-HQ及均苯三甲酸组装形成三维网络结构,孔径约0.8-1.2nm)。
2. 金属离子选择:配位几何与框架稳定性
金属离子的价态、半径及配位偏好直接影响框架结构的维度与稳定性:
过渡金属:Cu²⁺、Zn²⁺、Co²⁺等常用作中心离子,因其与 O、N 原子的配位键强度适中(键能约200-300kJ/mol),且易形成稳定的四配位或六配位构型,例如,Zn²⁺与8-羟基喹啉组装可形成具有菱形孔道的二维层状结构,层间通过π-π堆积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框架。
稀土金属:La³⁺、Eu³⁺等稀土离子因半径较大(离子半径约100-110pm),易形成高配位数(8-9 配位)的框架,且稀土 - 配体键的强极性(键能>300kJ/mol)可提升框架的水稳定性(如La³⁺与8-羟基喹啉衍生物形成的框架在湿度90%下仍保持结构完整)。
混合金属:通过掺杂两种金属离子(如Cu²⁺/Zn²⁺),可调节框架的电荷分布与孔径尺寸,例如Cu²⁺位点增强对CO₂的吸附亲和力,Zn²⁺位点扩大孔容以提高吸附量。
3. 合成方法:溶剂热法为主,辅助调控结晶过程
溶剂热法:将配体、金属盐(如硝酸盐、氯化物)按化学计量比溶于溶剂(DMF、乙醇或水),在密闭反应釜中于80-180℃反应12-72小时。通过调控温度(如低温利于形成小尺寸晶体,高温促进框架结晶度提升)、溶剂极性(极性溶剂利于溶解金属盐,非极性溶剂可抑制配体过度溶解)及pH值(弱碱性条件促进8-羟基喹啉的羟基去质子化,增强配位能力),实现对产物结构的调控。
其他方法:
室温扩散法:适用于合成低稳定性框架(如对热敏感的稀土配合物),通过缓慢扩散使配体与金属离子在界面处结晶;
微波辅助法:缩短反应时间(1-2小时),且产物粒径更均匀(如Cu-8-HQ框架的粒径可控制在 50-100nm)。
二、8-羟基喹啉基配位聚合物的气体吸附性能
这类材料的气体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孔径尺寸与分布、活性位点类型及框架稳定性,在CO₂、H₂、CH₄等气体的捕获与分离中表现突出。
1. CO₂吸附:高选择性与湿度耐受性
吸附机制:
8-HQ 配体中的N和O原子具有孤对电子,可与CO₂(极性分子)形成dipole-quadrupole相互作用及氢键(如框架中的-OH基团与CO₂的O原子形成O-H…O氢键,键能约10-20kJ/mol),增强对 CO₂的选择性吸附;
框架中的金属离子(如Cu²⁺、Zn²⁺)可作为路易斯酸位点,与CO₂的O原子发生配位作用(吸附焓 ΔH≈-30至-40kJ/mol),进一步提升亲和力。
性能指标:
在273K、1bar条件下,典型材料的CO₂吸附量为50-150cm³/g,且CO₂/N₂选择性(50:50混合气体)可达20-50(远高于活性炭的5-10);
经疏水性修饰的框架(如引入烷基链)在湿度50%时,CO₂吸附量仅下降5%-10%(传统MOFs如MOF-5在相同条件下吸附量下降>50%)。
2. H₂与CH₄吸附:依赖孔容与比表面积
H₂吸附: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与框架孔道作用,因此高比表面积(>1000 m²/g)和微孔结构(孔径 0.5-1 nm)是关键,例如,Zn-8-HQ-均苯三甲酸框架的比表面积为1200m²/g,在77K、1bar下 H₂吸附量达2.5-3.0wt%,接近实用化需求(3wt%)。
CH₄吸附:作为清洁能源载体,CH₄的存储需要材料兼具高孔容(>0.5cm³/g)和中等吸附焓(ΔH≈-15至-25kJ/mol)。8-羟基喹啉基框架(如Co-8-HQ-联吡啶体系)在298K、35bar下的CH₄吸附量可达 150-180 cm³/g,满足车载存储的基本要求(180cm³/g)。
3. 气体分离性能:基于尺寸筛分与亲和力差异
CO₂/N₂分离:在烟道气处理中,框架的孔径(0.3-0.5nm)可筛分 CO₂(动力学直径 0.33 nm)与 N₂(0.36 nm),同时 N/O 活性位点对CO₂的强亲和力进一步提升分离系数(理想分离系数 S≈30-60)。
C₂/C₁分离:在天然气提纯中,乙烯(C₂H₄,0.39nm)与甲烷(CH₄,0.38 nm)的尺寸接近,但8-羟基喹啉配体的π电子体系可与C₂H₄形成π-π相互作用,使C₂H₄/CH₄分离系数达10-20(如Cu-8-HQ框架)。
三、构效关系与性能优化策略
1. 孔径调控:匹配目标气体分子尺寸
通过配体长度调节孔道大小:例如,使用短链取代基(如甲基)的8-羟基喹啉衍生物可形成小孔径(0.4-0.6 nm)框架,优先吸附小分子CO₂;长链配体(如苯环取代)则形成大孔径(1.0-1.5 nm)框架,适合 CH₄等大分子存储。
引入柔性配体:如在8-羟基喹啉中接入醚键(-O-),框架可在压力刺激下发生“呼吸效应”,孔径随气体压力动态变化(如低压时收缩吸附CO₂,高压时扩张吸附CH₄),实现多气体分步捕获。
2. 活性位点增强:提升吸附亲和力
金属离子掺杂:在Zn²⁺框架中掺杂少量Cu²⁺(5%-10%),可引入更多路易斯酸位点,使CO₂吸附焓从-30kJ/mol 提升至-38 kJ/mol,吸附量增加 20%。
配体功能化:在8-羟基喹啉的5位引入氨基(-NH₂),通过-NH₂与CO₂的氢键作用(键能≈15 kJ/mol),显著提高低压力下(<0.1 bar)的CO₂吸附量(适用于痕量CO₂捕获)。
3. 框架稳定性优化:延长材料使用寿命
选择高电荷金属离子(如La³⁺、Zr⁴⁺):其与配体的强配位作用可提升框架的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(如La-8-HQ框架在200℃下保持结构不变,且在水中浸泡72小时后吸附性能无衰减)。
增强框架交联度:通过引入三齿或四齿桥连配体(如均苯四甲酸),形成三维共价网络,减少框架在吸附 - 脱附循环中的结构坍塌(循环使用100次后性能保留率>90%)。
四、挑战与展望
1. 现存挑战
合成复杂性:功能化8-羟基喹啉配体的制备步骤繁琐(如多步取代反应),导致材料成本较高;
吸附量与选择性平衡:高亲和力位点可能降低气体脱附效率(如强金属-CO₂作用导致再生能耗增加);
规模化应用瓶颈:粉末状材料的成型(如制成pellets)易破坏孔结构,需开发兼顾机械强度与吸附性能的成型工艺。
2. 发展方向
计算辅助设计:通过DFT计算预测配体-金属组合的吸附能,指导高效材料的定向合成(如筛选出对CO₂吸附焓优的金属-配体组合);
复合功能化:将8-羟基喹啉基框架与碳纳米管、石墨烯复合,提升导电性或机械性能,拓展至电驱动气体分离领域;
可持续合成:采用绿色溶剂(如水、乙醇)和可再生原料(如生物基喹啉衍生物),降低制备过程的环境影响。
8-羟基喹啉基配位聚合物凭借配体的强配位能力与可修饰性,成为气体吸附领域的特色材料。其合成需通过配体设计、金属选择与工艺调控实现孔结构与活性位点的精准控制,性能优化则需平衡吸附量、选择性与稳定性。未来通过计算指导合成与功能复合,有望在碳捕集、清洁能源存储等领域实现实用化突破。
本文来源于黄骅市信诺立兴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xnlxgroup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