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-羟基喹啉在食品工业中的致癌性分类与风险评估
发表时间:2025-09-188-羟基喹啉作为一种有机化合物,在工业领域多用于金属螯合剂、防腐剂、杀菌剂等,但在食品工业中,其应用受到严格限制,核心围绕“致癌性潜在风险”建立管控体系,其致癌性分类与风险评估需结合权威机构认定、毒理学数据及食品应用场景综合判断。
从致癌性分类来看,目前国际主流权威机构尚未将8-羟基喹啉明确归类为“人类确认致癌物”,但普遍将其界定为“具有潜在致癌风险的物质”,核心依据来自动物实验及化合物结构特征,例如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未将其列入正式致癌性分类清单(如1类、2A类、2B类等),但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发现,高剂量8-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(如8-羟基喹啉铜)在大鼠、小鼠的慢性暴露试验中,可能诱导肝脏、肾脏等器官出现肿liu性病变,且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的喹啉环,与已知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喹啉类化合物(部分衍生物已被列为2B类“可能对人类致癌”物质)存在结构关联性,提示其存在“结构警示性致癌风险”。此外,美国环境保护署(EPA)在化学品风险评估中,将8-羟基喹啉归为“可能具有生殖毒性与潜在致癌性”的物质,明确限制其在食品接触材料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使用。
在食品工业的风险评估中,核心围绕“暴露量-风险”关系展开,重点关注“是否允许使用”“残留量控制”“接触途径风险”三个维度,先从“是否允许使用” 来看,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食品监管机构(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欧盟食品安全局 EFSA)均未批准8-羟基喹啉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,因其潜在致癌性与毒性(除致癌风险外,还具有一定急性毒性,大鼠经口LD50约300-500mg/kg,属于中等毒性物质),不符合食品添加剂“安全性优先”的基本原则。仅在极个别场景下,允许其作为食品接触材料(如某些食品包装用塑料、金属容器的稳定剂)的辅助成分,但需严格遵守“迁移量限值”—— 即通过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8-羟基喹啉含量,必须低于 “每日允许摄入量(ADI)”对应的安全阈值,目前国际上暂未统一设定其ADI值,多参考同类化合物采用“临时可接受摄入量(TI)”,通常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.01-0.05毫克范围内,确保长期接触下的累积风险可忽略。
其次,从“实际暴露风险”来看,食品工业中8-羟基喹啉的风险主要来自“非预期污染”而非“主动添加”,例如,在农业生产中,若使用含8-羟基喹啉衍生物的杀菌剂防治果蔬病害,可能导致其在果蔬中残留,进而通过食品加工环节(如清洗、切割、烹饪)少量进入最终食品;或在食品包装材料生产中,若未严格控制添加剂用量,可能导致8-羟基喹啉向食品中迁移。针对这类风险,各国通过制定“食品中残留上限量(MRL)” 进行管控,例如欧盟规定果蔬中8-羟基喹啉的MRL值通常不超过0.01mg/kg(即“不得检出”的实用限值),中国也对部分进出口食品设定了类似的残留检测标准,通过抽样检测与风险监测,降低非预期暴露概率。
最后,从“风险控制逻辑”来看,对8-羟基喹啉的食品工业风险评估遵循“预防原则”—— 尽管目前缺乏明确的“人类致癌证据”,但基于动物实验中的潜在致癌性数据及结构警示性,采取“从严管控”策略。一方面,禁止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直接使用,从源头切断主动添加带来的风险;另一方面,对可能的间接污染途径(农业残留、包装迁移)设定严格的限量标准,通过“低暴露量 +低毒性效应”的叠加,确保实际食用场景下的风险处于“可接受水平”。同时,监管机构会持续跟踪新毒理学研究(如人群流行病学调查、分子机制研究),若未来发现其存在明确的人类致癌证据,将进一步升级管控措施,包括扩大禁止使用范围、降低残留限量甚至全面禁止其在与食品相关的领域应用。
8-羟基喹啉在食品工业中的致癌性分类以“潜在风险”为核心,未被认定为确认致癌物,但因动物实验与结构特征提示致癌可能性,其应用被严格限制;风险评估聚焦 “非预期暴露”,通过禁止主动添加、设定残留与迁移限值,结合持续监测,实现对其食品相关风险的有效管控,核心目标是确保消费者在正常饮食场景下,不会因8-羟基喹啉摄入面临可察觉的致癌风险。
本文来源于黄骅市信诺立兴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xnlxgroup.com/

ronnie@sinocoalchem.com
15733787306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