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中8-羟基喹啉的残留量检测:荧光分光光度法与色谱法对比
发表时间:2025-09-238-羟基喹啉是一种兼具螯合性与抗菌性的有机化合物,曾在食品工业中用于果蔬保鲜、金属离子去除(如食品加工设备除垢),但因其具有潜在毒性(长期摄入可能损伤肝脏、肾脏),多国已对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设定严格限值(如中国、欧盟规定部分食品中残留量需≤0.05mg/kg)。准确检测食品中8-羟基喹啉的残留量,需依赖高灵敏度、高特异性的分析方法。目前主流检测技术为荧光分光光度法与色谱法(含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、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法HPLC-MS/MS),二者在原理、操作流程、性能指标及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,需结合检测需求(如灵敏度、效率、成本)选择适配方法。
一、两种检测方法的核心原理与操作流程
要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,需先明确其检测原理与核心操作步骤,这是决定方法性能的基础。
(一)荧光分光光度法:基于物质的荧光特性
8-羟基喹啉分子结构中含有共轭双键与羟基(-OH)、氮杂环,在特定波长激发下(激发波长约365nm)能发射强荧光(发射波长约510nm),且荧光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它的含量呈线性关系 —— 这是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核心原理,其操作流程可分为“样品前处理”与“荧光检测”两步:
样品前处理:
提取:根据食品基质(如果蔬、肉类、液体食品)选择适配溶剂(如乙醇-水溶液、乙酸乙酯),通过超声提取(30-60分钟)或振荡提取(2-4小时),将食品中的8-羟基喹啉转移至提取液中;
净化:若食品基质复杂(如含大量油脂、色素的肉类、果酱),需通过液液分配(如用石油醚去除油脂)或固相萃取(SPE,选用C18固相萃取柱)去除杂质,避免基质干扰荧光信号;
定容:将净化后的提取液用流动相(如甲醇-水)定容至特定体积(如10mL),过0.22μm滤膜后待测。
荧光检测:
仪器校准:用8-羟基喹啉标准溶液(浓度0.01-1.0mg/L)绘制标准曲线,确定荧光强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(相关系数R²需≥0.999);
样品检测:将待测液注入荧光分光光度计,设定激发波长365nm、发射波长510nm,测定其荧光强度,结合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8-羟基喹啉的残留量。
该方法的核心优势是“原理简单、检测速度快”,但依赖8-羟基喹啉自身的荧光特性,易受基质中其他荧光物质(如维生素、色素)干扰。
(二)色谱法:基于物质的分离与特异性检测
色谱法的核心是“先分离、后检测”,通过色谱柱将8-羟基喹啉与食品基质中的杂质分离,再结合检测器(紫外检测器、质谱检测器)实现特异性定量,主流技术为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-UV) 与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法(HPLC-MS/MS),操作流程如下:
HPLC-UV法:
样品前处理:与荧光分光光度法类似,需通过提取(如乙腈提取)、净化(SPE柱净化)去除杂质,但对净化精度要求更高(需避免杂质与8-羟基喹啉在色谱柱上共洗脱);
色谱分离:选用C18反相色谱柱(如250mm×4.6mm,5μm),以甲醇-0.1% 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(梯度洗脱,如甲醇比例从50%升至90%),柱温30℃,流速1.0mL/min,将 8-羟基喹啉与杂质分离;
紫外检测:8-羟基喹啉在243nm或348nm 处有特征吸收峰,通过紫外检测器测定其峰面积,结合标准曲线(浓度0.05-5.0mg/L)计算残留量。
HPLC-MS/MS法:
样品前处理:更强调“高净化度”,通常采用固相萃取(如MCX固相萃取柱)或QuEChERS方法(快速、简便、廉价、有效、稳定、安全),减少基质对质谱检测器的污染;
色谱分离:选用窄径C18柱(如150mm×2.1mm,3μm),以乙腈-0.1%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(梯度洗脱),提高分离效率;
质谱检测:通过电喷雾电离源(ESI)将8-羟基喹啉离子化,选择特征母离子(如m/z 146.1,8-羟基喹啉分子离子峰)与子离子(如 m/z 118.1、91.1)进行多反应监测(MRM),基于子离子的峰面积定量 —— 质谱的“多离子监测”特性可有效排除杂质干扰,特异性远高于紫外检测。
二、两种方法的核心性能指标对比
检测方法的优劣需通过 “灵敏度、特异性、准确性、精密度、适用范围” 等核心性能指标衡量,二者在这些维度的差异直接决定其适用场景。
(一)灵敏度:色谱法(尤其HPLC-MS/MS)显著更优
灵敏度通常以“检出限(LOD)”与“定量限(LOQ)”衡量,LOD越低、LOQ越小,方法越能检测低浓度残留:
荧光分光光度法:受荧光干扰与仪器分辨率限制,LOD通常为0.02-0.05mg/kg,LOQ为0.05-0.1mg/kg,仅能满足“残留量≥0.05mg/kg” 的检测需求(如部分食品的限值标准),但无法检测更低浓度(如0.01mg/kg)的残留;
HPLC-UV法:通过色谱分离减少干扰,LOD降至0.01-0.02mg/kg,LOQ为0.03-0.05 mg/kg,可满足多数食品的限值要求;
HPLC-MS/MS法:质谱的“离子特异性检测”使其灵敏度大幅提升,LOD可达0.001-0.005mg/kg,LOQ为0.003-0.01mg/kg,能满足严格的残留标准(如婴幼儿食品、出口食品中0.005mg/kg的限值)。
例如,检测果蔬中8-羟基喹啉残留时,荧光分光光度法可能漏检“残留量0.03mg/kg”的样品,而 HPLC-MS/MS可准确定量该浓度,避免误判。
(二)特异性:色谱法抗干扰能力更强
特异性指方法“准确识别目标物质,不受杂质干扰”的能力,核心取决于“是否能有效分离目标物与杂质”:
荧光分光光度法:依赖8-羟基喹啉的荧光特性,但食品中的维生素B2、叶绿素、类胡萝卜素等物质也会在365nm激发下发射荧光,易与它的荧光信号重叠,导致“假阳性”或“结果偏高”,例如,检测菠菜、胡萝卜等富含色素的食品时,即使样品中无8-羟基喹啉,也可能因色素荧光出现“阳性信号”,需通过复杂的净化步骤(如多次液液分配)降低干扰,但仍无法完全消除;
HPLC-UV法:通过色谱柱分离,8-羟基喹啉与杂质在不同时间洗脱,可避免“共荧光干扰”,但部分杂质可能在243nm或348nm处有吸收峰,若与它的保留时间接近,仍可能导致干扰(如检测肉类时,油脂氧化产物可能在243nm处有吸收);
HPLC-MS/MS法:通过“保留时间+母离子+子离子”三重验证(如8-羟基喹啉的保留时间为8.5分钟,母离子m/z 146.1,子离子m/z 118.1),仅当三者均匹配时才判定为阳性,完全排除杂质干扰,例如,检测果酱时,即使有色素在8.5分钟左右洗脱,其母离子与子离子也与8-羟基喹啉不同,不会影响结果,特异性几乎无懈可击。
(三)准确性与精密度:色谱法更稳定可靠
准确性以“回收率”衡量(添加已知浓度的标准品,检测结果与添加量的比值,通常要求80%-120%),精密度以“相对标准偏差(RSD)”衡量(多次平行检测结果的波动,通常要求 RSD≤10%):
荧光分光光度法:受基质干扰影响,回收率波动较大(如检测果蔬时回收率70%-130%,RSD 8%-15%),尤其在低浓度添加(如0.05mg/kg)时,回收率可能低于80%,准确性难以保证;
HPLC-UV法:色谱分离减少干扰,回收率稳定在 85%-115%,RSD 5%-10%,满足常规检测需求;
HPLC-MS/MS法:高特异性与高灵敏度使其回收率与精密度至优,回收率88%-112%,RSD 2%-5%,即使在低浓度添加(如0.005mg/kg)时,仍能保持稳定,适合作为“确证方法”(如阳性样品的复检)。
例如,向苹果样品中添加0.01mg/kg 的8-羟基喹啉标准品,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检测结果可能为 0.008-0.013mg/kg(RSD 12%),而HPLC-MS/MS的结果为0.0095-0.0105mg/kg(RSD 3%),稳定性显著更优。
(四)操作复杂度与成本:荧光分光光度法更简便经济
操作复杂度与成本直接影响方法的“实用性”,尤其对基层实验室或批量检测场景:
荧光分光光度法:
操作复杂度:前处理步骤较简单(无需复杂的色谱梯度洗脱),检测过程仅需设定激发/发射波长,单次检测时间≤10分钟,操作人员培训周期短(1-2周即可熟练操作);
设备成本:荧光分光光度计价格较低(约5-15万元),维护成本低(无需更换色谱柱、流动相),适合预算有限的实验室。
色谱法:
操作复杂度:HPLC-UV法需优化色谱条件(流动相比例、柱温、流速),单次检测时间20-30分钟;HPLC-MS/MS法操作更复杂,需优化质谱参数(离子源温度、喷雾电压、碰撞能量),前处理要求更高(如QuEChERS方法需严格控制试剂用量),操作人员需专业培训(3-6个月),且质谱仪需定期维护(如更换离子源、清洗锥孔);
设备成本:HPLC-UV仪价格约15-30万元,HPLC-MS/MS仪价格高达100-300万元,且流动相(如甲醇、乙腈)、固相萃取柱、色谱柱等耗材成本较高(单次检测耗材成本约50-100元,是荧光法的5-10倍)。
(五)适用范围:色谱法适配更广泛的食品基质
不同食品基质(如液体食品、固体食品、高脂肪食品)的干扰程度不同,方法的适配性也不同:
荧光分光光度法:仅适用于“基质简单、干扰少”的食品,如纯净水、透明果汁、白肉(如鸡肉、鱼肉),对高脂肪(如猪肉、奶酪)、高色素(如菠菜、果酱)、高纤维(如芹菜、全麦食品)的基质,干扰严重,检测结果不可靠;
HPLC-UV法:适配多数食品基质(如果蔬、肉类、液体食品),但对高脂肪、高色素基质仍需复杂的前处理(如多次净化),否则易污染色谱柱或影响检测结果;
HPLC-MS/MS法:几乎适配所有食品基质,包括高脂肪(如黄油)、高色素(如桑葚果酱)、高盐分(如酱油)食品,通过优化前处理(如QuEChERS、固相萃取)即可有效去除干扰,是目前适用范围非常广的方法。
三、两种方法的适用场景选择建议
结合上述对比,需根据“检测需求、实验室条件、食品基质”选择适配方法,避免“过度检测”或“检测不足”:
(一)荧光分光光度法:适合基层筛查与简单基质检测
适用场景:
基层食品监管实验室的“快速筛查”(如农贸市场果蔬抽检),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检测,且残留限值要求不严格(≥0.05mg/kg);
食品生产企业的“内部质量控制”(如检测自身生产的透明果汁、纯净水),基质简单、干扰少,无需高精度确证;
预算有限、无色谱仪的实验室,需以低成本实现基础残留检测。
注意事项:检测高干扰基质(如色素丰富、高脂肪食品)时,需增加净化步骤(如固相萃取),并通过“空白实验”(检测不含8-羟基喹啉的空白样品)验证是否存在干扰,避免假阳性。
(二)色谱法:适合精准检测与确证
HPLC-UV 法:
适用场景:食品检测机构的“常规定量检测”(如检测果蔬、肉类中8-羟基喹啉残留,限值0.01-0.05mg/kg),需兼顾准确性与成本,且实验室有一定的色谱操作基础;
优势:较荧光法更准确,较质谱法更经济,适合批量检测(如每天检测50-100个样品)。
HPLC-MS/MS法:
适用场景:
严格残留标准的检测(如婴幼儿食品、出口食品,限值≤0.01mg/kg),需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;
阳性样品的“确证检测”(如荧光法或HPLC-UV法检出阳性后,用 HPLC-MS/MS复检,避免误判);
复杂基质(如高脂肪、高色素食品)的检测,需完全排除干扰;
优势:结果可靠,可作为仲裁方法(如贸易纠纷中的检测依据),但成本较高,适合有条件的大型实验室或权威检测机构。
食品中8-羟基喹啉的残留量检测,需在“灵敏度、特异性、成本、效率”之间权衡选择方法:
荧光分光光度法以“操作简便、成本低、速度快”为优势,适合基层实验室的简单基质快速筛查,但受干扰影响,准确性与灵敏度有限,不适用于复杂基质或严格限值检测;
HPLC-UV法平衡“准确性与成本”,适合常规基质的定量检测,满足多数食品的限值要求,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;
HPLC-MS/MS法以“高灵敏度、高特异性、高稳定性”为核心优势,适合复杂基质、严格限值及确证检测,是未来高精度检测的主流方向,但设备与操作成本较高。
实际应用中,可采用“三级检测策略”:先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快速筛查(排除大量阴性样品),筛查阳性的样品用HPLC-UV法复检,复检阳性的样品再用HPLC-MS/MS法确证,既保证检测效率,又确保结果准确可靠。
本文来源于黄骅市信诺立兴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xnlxgroup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