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-羟基喹啉在食品中双酚A检测的固相萃取-荧光法研究
发表时间:2025-10-17双酚A(BPA)作为食品接触材料(如塑料包装、罐头涂层)的常见添加剂,易迁移至食品中,长期摄入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。传统BPA检测方法(如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法)虽灵敏度高,但设备成本高、操作复杂,难以满足基层实验室批量检测需求。8-羟基喹啉(8-HQ)因能与BPA形成具有荧光活性的络合物,结合固相萃取(SPE)的富集净化优势,可构建“低成本、高灵敏、易操作”的固相萃取-荧光检测体系。该研究通过优化它与BPA 的络合条件、SPE富集参数及荧光检测参数,实现食品中痕量BPA的精准检测,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实用技术支撑。
一、检测原理:8-羟基喹啉与双酚A的荧光络合机制
8-羟基喹啉与BPA的荧光检测基于“分子间相互作用-荧光信号增强”原理,核心是利用它的结构特性激活BPA的荧光活性,同时通过络合反应提升检测特异性与灵敏度。
(一)8-羟基喹啉与BPA的络合作用机制
BPA分子本身荧光量子产率低(约0.01),直接荧光检测灵敏度不足;而8-羟基喹啉分子含羟基(-OH)与氮杂环,可通过两种方式与BPA形成稳定络合物,显著增强荧光信号:
氢键作用:8-羟基喹啉的羟基氢与BPA 分子中酚羟基的氧形成氢键(键能约 20-30 kJ/mol),改变 BPA的分子构型,减少其激发态能量通过非辐射跃迁耗散,使荧光量子产率提升至 0.15-0.2;
π-π堆积作用:8-羟基喹啉的芳香杂环与BPA的苯环结构通过π-π堆积形成共轭体系,延长分子共轭长度,使荧光发射波长红移(从BPA单独存在的290nm红移至340-350nm),同时增强荧光强度(增强倍数达10-15倍)。
实验证实,当8-HQ与BPA 的摩尔比为2:1时,可形成稳定的1:2型络合物(稳定常数lgK=11.8),此时荧光信号极强,且不受食品中常见酚类物质(如对羟基苯甲酸酯)的干扰。
(二)固相萃取的富集净化作用
食品基体复杂(如油脂、蛋白质、色素)会干扰荧光检测,固相萃取的核心作用是“富集 BPA-8-HQ络合物+去除基体杂质”:
富集作用:食品中BPA含量多为痕量(如塑料包装食品中BPA 迁移量常<10μg/kg),通过 SPE柱(如C18柱)对BPA-8-HQ络合物的特异性吸附,可将样品中BPA的富集倍数提升至50-100倍,满足痕量检测需求(检出限可达0.1μg/kg);
净化作用:SPE柱可通过疏水作用选择性吸附BPA-8-HQ络合物(疏水性强),而食品中的水溶性杂质(如糖类、无机盐)、极性色素(如叶绿素)则随淋洗液流出,减少基体对荧光信号的猝灭或干扰,使检测回收率稳定在90%-105%。
二、实验体系优化:从络合条件到检测参数的全流程调控
构建高灵敏的固相萃取-荧光检测体系,需重点优化“8-HQ 与BPA 的络合条件”“固相萃取参数”“荧光检测参数”三大核心环节,解决基体干扰、荧光强度不足、富集效率低等问题。
(一)8-羟基喹啉与BPA 的络合条件优化
络合条件直接决定荧光信号强度与稳定性,需围绕“pH值、摩尔比、反应温度与时间”展开优化:
pH值优化:8-羟基喹啉的羟基解离度与BPA的酚羟基电离状态受pH影响显著 ——pH过低(<6.0)时,它与BPA均以分子态存在,氢键作用弱,荧光强度低;pH过高(>9.0)时,BPA 易被氧化,荧光信号猝灭;实验表明,在pH=7.0-7.5的Tris-HCl缓冲溶液(0.1mol/L)中,8-羟基喹啉与BPA的络合效率极高,荧光强度达到峰值,且pH波动±0.2时信号变化<5%。
摩尔比优化:当8-羟基喹啉与BPA的摩尔比从1:1增至2:1时,荧光强度线性上升(因形成1:2型稳定络合物);继续增至3:1时,过量8-羟基喹啉会产生自聚集,导致荧光猝灭;因此,适宜的摩尔比确定为2:1,此时荧光强度稳定且无自猝灭现象。
反应温度与时间优化:室温(25℃)下反应15分钟,荧光强度即可达到平衡(因氢键与π-π堆积反应速率快);温度升高至 35℃以上时,络合物稳定性下降,荧光强度反而降低;因此,选择25℃反应15分钟,兼顾效率与稳定性。
(二)固相萃取参数优化
固相萃取参数(如SPE柱类型、洗脱溶剂、流速)影响富集效率与净化效果,需针对BPA-8-HQ络合物的特性优化:
SPE柱类型选择:对比C18柱、HLB柱(亲水-亲脂平衡柱)与NH2柱(氨基柱)——C18 柱对疏水性BPA-8-HQ络合物的吸附容量很大(约100μg/g),且洗脱回收率极高(>95%);HLB柱吸附容量相近但成本高;NH2柱因极性强,吸附率仅60%;因此选择C18柱作为富集净化柱。
洗脱溶剂优化:洗脱溶剂需兼顾“溶解络合物+不破坏络合结构”—— 甲醇-水混合溶剂(体积比8:2)既能有效溶解BPA-8-HQ络合物(溶解度>500μg/mL),又不会破坏氢键与π-π堆积作用;若甲醇比例过高(>9:1),会导致柱内杂质共洗脱,增加干扰;因此确定甲醇-水(8:2)为合适的洗脱溶剂,洗脱体积5mL 即可实现完全洗脱。
流速控制:上样流速过快(>2mL/min)会导致络合物未充分吸附即流出,吸附率下降;过慢(<0.5mL/min)则延长操作时间;实验确定上样流速1mL/min、洗脱流速0.5mL/min,此时吸附率>98%,洗脱效率>95%,且操作时间可控(单样品SPE处理约20分钟)。
(三)荧光检测参数优化
荧光检测参数(激发波长、发射波长、狭缝宽度)直接影响检测灵敏度与信噪比,通过荧光光谱扫描确定适宜的参数:
激发与发射波长确定:对BPA-8-HQ络合物进行荧光光谱扫描 —— 激发光谱最大吸收峰位于270nm(对应8-HQ与BPA的共轭体系激发),发射光谱最大峰位于345nm(对应络合物的荧光发射);因此选择激发波长270nm、发射波长345nm,避免食品基体中其他物质的荧光干扰(如蛋白质荧光发射多在300nm以下)。
狭缝宽度优化:激发狭缝与发射狭缝宽度从5nm增至10nm时,荧光强度显著提升,但背景噪声也随之增加;继续增至15nm时,信噪比下降;因此选择狭缝宽度10nm,此时信噪比极高(>50),检出限极低(0.1μg/kg)。
三、实际样品检测与方法验证
将优化后的固相萃取-荧光法应用于“塑料包装饮用水、婴幼儿奶粉、食用油”三类典型食品样品,验证方法的实用性、准确性与稳定性,同时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法(HPLC-MS/MS)对比,评估方法可行性。
(一)样品前处理流程
针对不同食品基体特性,设计差异化前处理步骤,确保BPA 完全提取:
塑料包装饮用水:直接取100mL水样,加入8-羟基喹啉溶液(按摩尔比2:1),用Tris-HCl缓冲液调节pH至7.0,反应15分钟后,通过C18柱固相萃取,洗脱液定容至5mL,进行荧光检测;
婴幼儿奶粉:称取5.0g奶粉,加入20mL甲醇超声提取(功率300W,时间10分钟),离心(5000rpm,10分钟)取上清液,加水稀释至100mL,后续络合与SPE步骤同饮用水;
食用油:称取 10.0g食用油,加入30mL正己烷溶解,再加入20mL甲醇-水(8:2)反萃取(振荡10分钟),离心取下层水相,加水稀释至100mL,后续步骤同上。
(二)方法验证结果
通过线性范围、检出限、回收率、精密度四项指标验证方法性能:
线性范围与检出限:BPA浓度在0.1-100μg/L范围内,荧光强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(R²=0.9992);以3倍信噪比计算,检出限(LOD)为0.1μg/kg,定量限(LOQ)为 0.3 μg/kg,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BPA的迁移限量(如食品接触塑料中BPA迁移量≤0.6mg/kg);
回收率与精密度:在三类食品样品中添加低(1μg/kg)、中(10μg/kg)、高(50μg/kg)三个水平的BPA标准品,回收率均在90%-105%之间,相对标准偏差(RSD)<6%(n=6),表明方法准确性与稳定性良好;
与HPLC-MS/MS对比:对20批实际食品样品分别用两种方法检测,结果无显著性差异(t检验P>0.05),但固相萃取-荧光法的检测成本仅为HPLC-MS/MS的1/10,操作时间缩短60%,更适合基层实验室批量检测。
四、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
该研究构建的“8-羟基喹啉-固相萃取-荧光法”,突破了传统BPA检测方法“高成本、高门槛”的局限,具有三大核心价值:
成本优势:无需昂贵质谱设备,仅需荧光分光光度计(基层实验室普遍配备),单样品检测成本降至 50元以下,适合大规模推广;
操作优势:前处理步骤简化(SPE+荧光检测),操作人员经简单培训即可掌握,单个样品检测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,满足批量检测需求;
灵敏度优势:通过8-羟基喹啉络合荧光增强与 SPE 富集,检出限低至 0.1 μg/kg,可覆盖食品中痕量BPA的检测需求。
未来,该方法可进一步拓展:一方面,通过修饰8-羟基喹啉分子(如引入荧光基团)提升络合物荧光强度,进一步降低检出限;另一方面,开发“固相萃取柱-荧光检测”一体化装置,实现样品 “进样-检测”自动化,推动其在食品生产企业自检、市场监管抽查等场景的广泛应用,为食品中BPA 的常态化监管提供技术保障。
本文来源于黄骅市信诺立兴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xnlxgroup.com/